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我与聊大——为聊城大学建校四十周年而作
作者:孙永都
查看:232   

  1961年7月,我从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中文系任教。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我一度被指为“修正主义苗子”而受到“造反派”的批判。文革时期,由于当了“逍遥派”,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钻研宣讲中华诗词,特别是毛泽东诗词上。4年后,为了战备,大学要从大城市搬到小城市或农村。随着全国高校大搬迁的洪流,1970年9月9日,在山师的我和我的同事们带着“文革”的创伤,从济南坐大卡车搬迁到聊城。在原聊城师范的校址上开始建校办学。不久,宣布整个山师全都搬迁到聊城。
  4年后,在聊城的山东师院搬回济南原址,到1974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留下三分之一在聊城办分校。为了我的去留问题领导曾找我谈过话,我表示坚决服从组织上的安排,对地点不挑拣。于是,我从1974年9月14日就被宣布留在聊城,成为后来不足百人的“聊城大学的创建者”之一。现在的“聊城大学”实际上是在“山东师院聊城分院”“聊城师范学院”两个阶段后的大跨越。
  在聊大,我主要从事“古典文学”“古代文学通史”和与其相关的“大学语文”“诗词研析”课的教学。后期除几门基础课外,尚有选修课“古代小说史研究”“水浒研究”“红楼梦研究”“聊斋志异研究”等。在教学人员奇缺的情况下,根据教学业务的需要,我还按照教务处安排的“功课表”,现学现讲了点与语言文学相关的其他课。课总是排得很满很满。面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一贯以“不怕累不怕苦,学中干干中学”的精神投入工作,自我感觉有用不完的力气。
  曾记得,1978年,经过评审,我被山东省高评委批准为“文革”后首批讲师。过春节的时候,校领导邵阳同志亲自到我住的北苑平房拜年,他说:永都同志,你为学校付出的辛劳,组织上很了解,希望你继续努力。他还说:咱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只要大家齐心合力,就一定能把咱这所新大学办好,用事实证明在经济落后地区同样能办大学,办好大学。这是省领导的打算,也是我个人的梦想。我回答说,请领导放心,我一定努力加努力,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
  历经28年的奋斗,聊大从小到大,步履从容地前进再前进。我也分别在20世纪80和90年代先后被评为副教授、教授。进入21世纪,聊大终于腾飞了,在全国有了名气。许多北京的学校都表示要以聊大为榜样办学。我听到这些消息后曾为此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
  曾记得,1981年国家批准建立“聊城师院”不久,学校经费还十分困难时,校党委刘汉民书记在一次教学座谈会上说,永都同志做得对,他在学校日子还不富裕的情况下,不断争取到一些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的邀请函,特别是,他参加完学术会议回来后,能认真地向有关领导汇报,向系里汇报,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学校和系里也多次给予他巨大的支持,这都是很对的。作为文科教师,永都同志这样做,不但使他自己扩大了学术视野,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咱们学校的声誉。
  听了领导这些非常具有远见卓识又使人感到温暖的话,我深受感动,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曾记得,陈英同志调到我校担任党委副书记不久,便找我谈话了解情况,在得知我的家属仍在地方上的学校工作,自己带着三个孩子,很不容易时,非常同情,立即表示要想法解决这个问题,解除后顾之忧。没过一月,系总支书记李正亭同志便找上门来对我说,你家老郑的问题解决了,调进咱学校。我听了后十分感动,马上向领导表示谢意。他说,作为系领导,这本是我早就应该想到并做到的,你不必客气。
  作为领导,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实属不易,而聊大的领导们做到了。
  曾记得,我的学生李孟波(现任冠县文化局长),他告诉我:柳林建立武训纪念馆,打算把我列为文革后给武训翻案的第一人。我说不能这样列,要列就列张明院长,因为我为武训翻案的论文和7篇访问记都是张明院长直接支持的结果,是他当面找我谈话,让我参与对武训的调查,我因此读了一些他指给我的有关书籍文章,他又向我介绍了一些知情人和联系寻找方法。是他鼓励我“搞科研要有看准了题目就大胆干的精神和魄力!不要胆小怕事”!
  曾记得,我的学生原任山东省人大副主任的王克玉,多年来与我一直有联系,最近又给我寄来了他的大作《抹不掉的记忆》,我读了一个星期,受益匪浅。在我校按照中央决定2002年改名“聊城大学”的典礼上,他是揭牌人之一。揭牌仪式之前,他在特意看望老师的时候对我说:“孙老师,我是聊城茌平人,很想为家乡聊城多做点好事,但苦于机会太少。聊城历来是块风水宝地,当前虽然还属经济后进地区,可将来的发展定会令人刮目相看,你在聊大工作,前途无量,就踏踏实实地干下去吧!我代表聊城籍学友向你表示谢意了”。
  我永远记着师友们的这些嘱托,好好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出力,也不断为聊大建设添砖加瓦。退休前,我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还努力搞科研,出版了几部书,发表了百余篇文章。受到省、市、校的多次奖励。我退休以后,仍然耕耘不止。除了当着“老护工”伺候照料着年老患病的老伴外,还在聊大当了5年的教学督导巡视员,另外还利用聊大图书馆以及条件更好的北京清华大学和西城区图书馆丰富的收藏,基本读完了古代小说史上提到的几十部我以前未曾读过的著名小说,并写了简单书摘笔记。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还出版了一部20多万字的《中国历代职官知识手册》,供有志于学的青少年使用。
  曾记得,我在聊大中文系(今之“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当了23年的主任期间,各位老师、同事给了我巨大的教育和帮助。教研室从我光杆司令一个人,发展到10几个人,老老少少一大帮,多少年来都和谐团结。大家经常互相听课评讲,会上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会后却能互相谅解,彼此在学术上取长补短,生活上互相关心。大家支持我的工作,不随便挑刺,不相互制造困难。这个小集体令人怀念不已。
  中文系一贯是聊城大学人才辈出的优秀单位。资料室、阅览室都办得很好。领导也专心向学,办事公正,热情诚恳,与广大教师能打成一片,心心相印,团结奋斗,努力为教学科研服务。
  聊大图书馆面向科研与教学,给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方方面面的帮助。我校科研与教学之所以会屡结硕果,谁也离不开图书馆。这里的服务人员态度特好。委托他们帮助查找什么资料,总是让人高兴而归,绝没有失望。
  聊大医院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壮大,服务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幅度改革的实行而迅速提高。聊大白衣战士为了大家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做了许多善事好事,这些已得到或正在得到师生员工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回顾以往,心潮澎湃。是聊大哺育了我。聊大助我成长,助我成熟。我衷心感谢聊大!祝愿聊大进入不惑之年!祝愿聊大繁荣昌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753次访问,全刊已有4683563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