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中国外交历史性和时代性的伟大转折———习近平主席出访太平洋岛国的重大意义
作者: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王 玮
查看:66   

  11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对斐济进行国事访问,并同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这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太平洋岛国进行的国事访问。通过这次访问,确立了我国同岛国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增进了双边和多边的政治互信,加强了在经贸、技术、农林渔业、海洋、能源资源、基础设施、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并绘制了人文交流的蓝图,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无疑在中国—太平洋地区岛国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中斐双边关系和中国同太平洋建交岛国整体关系发展开启一个新里程碑。
  然而,习主席这次访问的意义不仅于此,其最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还在于提出和展现了我国外交的新思想。也就是说,这一访问在上述务实层面甚至是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中注入了理念准则、精神价值和道义内涵,从而开创了我国在新时期的新的外交战略和新的外交构架体系。这些新的理念和思想恰恰是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固守的“务实外交”中应当包含的人性化和最具灵魂特质的深刻内涵。
  习主席在多种场合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外交中应当包括平等思想和义利观念。早在今年7月4日,习主席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题为《共创中韩合作美好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伟业》的演讲时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今年9月召开的第九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暨2012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 (南宁)上,习主席又声言:“我们永远不争霸、永远不称霸。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这就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表示出“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在这次太平洋岛国之行之前的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访问期间,习主席又多次强调了平等外交的外交理念。
  这次在访问斐济期间,习主席更是浓墨重笔地描绘了我国“平等外交”的新构想。11月21日,习主席在斐济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充满真情地表示,中斐人民“要做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好兄弟,‘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在22日习主席在同太平洋建交岛国领导人举行的集体会晤时发表的主旨讲话中,又表示“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愿同各岛国一道努力,求友谊之真,务合作之实,结共赢之果,共圆发展繁荣和谐之梦”。习主席在会晤时提出了发展中国同岛国关系的五点建议,第一条就是“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的战略伙伴关系”。在会见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莫里的谈话中,习主席指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真诚互助”。在会见萨摩亚总理图伊拉埃帕时,习主席又表示出“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愿望。就这样,习主席为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体系打上了“平等外交”的深深的印记。
  习主席的“平等外交”理念的提出,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时期。
  新中国建立之初,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外交路线是建立在革命的思维模式之上的,开展革命外交,支援世界革命,反对“帝修反”,颠覆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是“革命外交”的终极目标。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及时调整了外交战略,提出“务实外交”的思路,目的是争取国际合作、融入国际社会,接受现存的国际规则,顺应并进入既定的世界秩序,为发展经济、完成现代化的任务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全球化进程速度加快,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弊端和缺陷日益突出,美国等西方大国借助自身的实力优势,以强权推行其“门户开放”模式的世界体系,以“全球化”作为商标实现一超称雄的“美国化”的世界。另外是我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正在从一个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我们不再满足于对现有的世界秩序的被动式的顺应与迎合,而是要以平等的理念对二战以来延续至今的世界秩序进行纠正、优化和完善,将平等、正义、合理、共赢的主观关注嵌入到国际关系的总格局之中。因此习主席的这次访问向我们展现了“平等外交”、“义利兼顾”这样一种新型的外交模式。由此看来,由“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再到“平等外交”,是历史的转变,是时代的需求。
  习主席的“平等外交”的提出,折射出外交思维的更替。二战以来,国际社会运行的主导思潮是所谓“零和博弈”,其理论基础是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互相对立和互不相容的利益,这是“冷战思维”的表现形式,全球冷战因之而起。进入21世纪后,冷战已经成为历史陈迹,支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们之间除了利益竞争之外,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全球化的浪潮更是将人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安危与共,休戚相关。生活在地球的不同地域的民族,正在形成一种 “命运共同体”。这就是习主席宣示的平等外交所赖以支撑的理论基础。
  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作为中国国家元首访问俄罗斯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就提到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此后不久,他在出访非洲时又在坦桑尼亚发表的演讲中重提 “命运共同体”这一话题。2013年4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在其主旨演讲中强调了 “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思想。8月,习近平同肯尼亚总统肯雅塔举行会谈时再次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10月,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在国会发表题为 《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对印尼和东盟睦邻友好政策,提出加强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不久,他在中央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着重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他强调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2014年4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这年6月,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开幕式讲话中提出,“中阿双方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7月15日,习近平抵达巴西利亚,开始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习近平主席在题为《努力构建携手并进的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表示只有坚持平等相待,始终真诚相助,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梦”和“拉美梦”才能共同实现。
  据统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已有十余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提出已成为习近平外交的基本出发点。
  习主席的太平洋岛国之行已经圆满结束,但是,习主席刮起的外交旋风仍然翻卷在浩瀚的太平洋乃至整个世界。这次出访所宣示的平等外交的原则理念,标志着中国外交历史性和时代性的伟大转折。平等外交原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新面貌、新姿态和新布局。它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向世界发出的重要信号,即当今的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框架中,不能没有公平公正,不能不体现全球化世纪的时代主题。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6614次访问,全刊已有4684168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