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我校驻村“第一书记”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查看:50   

  本报讯我校驻村“第一书记”李慧川、赵勇、马飞在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中,不断探索新观念、新模式,充分发挥“授人以渔”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实施产业化扶贫,扶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建24个春秋蔬菜大棚。帮包村是纯农业村,村民除了种地外,平时都是外出打零工,收入较低。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商量在村里建设蔬菜大棚,帮助农民致富,村两委成员对此都十分赞成。该项目覆盖贫困户24户,总面积96亩,落实财政扶贫资金约50万元。今年3月,24个蔬菜大棚全部投入使用,为解决蔬菜种植的技术难题,“第一书记”邀请我校农学院专家现场指导村民种植,打消了村民顾虑,增强了村民信心。
  种植450亩新品种苹果。帮包村有多年种植苹果经验,但由于品种落后、技术欠缺等原因,苹果效益不好,村民积极性不高。为解决村民思想顾虑,“第一书记”先后5次组织村两委成员、致富能人外出考察苹果种植,召开动员会议、入户交流谈心,打开村民思想上的保守结、行动上的顾虑结。项目确定后,“第一书记”邀请农业专家对苹果项目进行论证,从品种选择、管理技术、市场销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引进烟台栖霞矮化自根砧苹果。该项目落实财政扶贫资金约120万元,覆盖贫困户140户。今年3月,450亩苹果已种植完成。
  建93组3kw光伏发电站。针对帮扶村无劳动力贫困户脱贫问题,“第一书记”经过走访调查,提出了把光伏并网发电工程作为精准脱贫重点项目的建议,得到了村两委全体党员、村民代表的一致同意。该项目落实财政扶贫资金约150万元,覆盖贫困户120户。目前,要庄村3KW电站已建成并实现并网;康寺地和杨寺地村3KW电站正在施工,预计12月底可以并网发电。
  “第一书记”表示,帮扶不仅要“输血”,更要“自我造血”,有了产业的支撑,农民的收入才能有保障,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实现增收。 (组织部)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1190次访问,全刊已有4679145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