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论语大会:她们用努力“惊艳”赛场
作者:学生记者 刘淑钰 巩珂
查看:57   


  9月,山东省“2016论语大会”决赛在济南拉开帷幕。在这场国学爱好者的顶级对抗赛中,我校3位女生———吕文静、曲增芳、杜莹莹,舌战群儒,据理力争,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拿下一等奖亚军。
  

稳扎稳打,为赛场频添“意外”


  “2016论语大会”可谓高手云集,这里汇聚了全省最高段位的国学爱好者们。他们有的有着超高的学历,有的有着惊人的知识储备,有的对国学知识了如指掌。在这高水平的对抗中,我校三位小女生通过重重海选,一路披荆斩棘,场场出奇制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半决赛时,120多支队伍仅有17支拿到了争夺战的入场券。这个赛段,我校遇到劲敌山东师范大学代表队。这是一只颇为强大的队伍,三位选手全部都是文学硕士,实力不容小觑。强敌面前,三位姑娘稳住心神,她们制定战术、各取所长:杜莹莹胆大敏捷,负责抢题;吕文静和曲增芳心细稳重,主攻答题。“……请抢答!”随着题目呈现,杜莹莹全神贯注盯着抢答器,主持人话音刚落,她便迅速按下,为队伍争得了回答机会。而吕文静和曲增芳两位姑娘的出色表现也给了对手不小的压力。她们默契配合,稳扎稳打,所答之题,无一错误,很快便以8:2的压倒性比分力克对手。“第一轮中的最高分是聊城大学!”结果一出,观众席上掌声雷动。令人“意外”的高分,让对手黯然抹起了眼泪。
  决赛的比拼更是激烈。其一环节,选手们要从周制婚礼的现场表演中找出10处错误。随着宏大婚乐的响起,表演者复原了孔子时代经典传统婚礼的整个过程。选手们个个睁大了双眼,希望能够准确找出破绽。比赛氛围焦灼万分,三个姑娘的比分一度处于淘汰边缘,她们决定临场换人,选择熟悉婚礼制度的曲增芳直接按抢答器。“当时已经是打算置之死地而后生了,一看见错就直接抢”,曲增芳回忆到,“而且我们挑的错有些并不在答案范围之内,但根据 《仪礼·士昏礼》的记载,这个地方确有错误。”超乎标准答案的“答案”有理有据,这不仅让对手哑言,更让评委们拍手叫绝。接下来的冠军争夺环节,题目均为抢答题,胜负在此一举。劲敌山东大学派出了 “豪华阵容”———一名文学博士、两名硕士。学历上存在巨大差距,我校三位姑娘却刚柔相济,不卑不亢,与对手展开焦灼对抗。双方你追我赶,比分不断更迭。现场观众看着这场激烈的厮杀,直呼比赛过瘾。最终,我校代表队虽多次逼平得分,但还是以微弱分差与冠军失之交臂,成为了“2016论语大会”的一等奖亚军。比赛虽有遗憾,但三位姑娘敢于向标准质疑、勇于向权威问难,自信而又出色的表现,让评委和对手们向她们竖起了拇指。
  

互相砥砺,读书怕浅不怕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比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平时的积累。“我每天都会在图书馆背诵 《论语》,有时,一篇会反复背诵一整天。”吕文静说着,手中拿着已经被翻烂的《论语》面带笑容。她不仅能把这本书倒背如流,而且对其中的衍生意义、趣闻典故、相关年代历史常识等都做到了熟记于心。为了记得更快更准,课余,三位姑娘一有时间就相互切磋,“我们会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逐字逐句地翻译,直到把整本书都啃透”。每天晚上她们还会聚在一起玩“猜成语”的游戏,她们相互提问,模拟辩论,为大赛做最精心的准备。
  论语大赛考察内容宽泛,不仅有《论语》相关知识,古风、传统经典、古代风俗等也均有涉及。“考察内容太广太深,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应对”,三位姑娘为了迎解,还磨合出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术业专攻。擅长古文记忆的吕文静专攻国学知识,她涉猎广泛,同时也是队里的“智库担当”;杜莹莹对历史事件的视角独具一格,负责《史记》《中庸》的内容;而思维发散、适合理解记忆的曲增芳则博览了各种论语注本、婚丧嫁娶由来等。迎战论语大会,三位姑娘就这样默契分工,互相砥砺。那段日子,她们日夜备战,疯狂背书,嘴里念的说的全都是经典古文和四书五经。
  

情系国学,传承经典义不容辞

      被问及获奖后的心情,三人的回答出乎记者意料,“我们比完赛就赶紧回来了,并没有狂欢。”吕文静看向她的队友,平静地说道。她们在赛前尽心尽力地准备,比赛中最大地释放了自己的才能,赛后这份荣誉即在“情理之中”。她们说,愿把这个“一等奖”作为一块普通的指路标,她们希望可以在国学传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杜莹莹是一个“国学迷”,平时,她经常跟着文学院宁登国老师下村开展“道德大讲堂”,宣讲国学知识,弘扬国学经典。“我就是希望中华五千年来的精粹可以感染更多的人,有时看到村民们对国学的热爱,我就觉得这是最好的回报。”
  吕文静曾经在小学支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带着孩子们领略国学的精妙”。她常常带领乡村的孩子们一起吟诵经典,还常常用讲故事的形式,给孩子讲 《论语》《弟子规》。 “我不仅仅是教,我们是一起学,有时候孩子们对古文的理解也让我颇有感触。”
  擅长书法的曲增芳,毛笔字写得笔走蛇龙、铁画银钩。她经常在书法协会教别人书写国学经典著作。 “这一撇一捺就是‘人’,写起来简单,可这做人的道理就深了”,她用墨迹连接传统经典与生活,身边的同学也受影响,渐渐地爱上了一笔一划之际的醇厚。
  杜莹莹、曲增芳、吕文静都是师范专业的学生,将来,她们都将走上三尺讲台。“真的希望,我们的课堂上会时时响起国学诵读声,我们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国学经典的接力棒更好地传下去!”三位姑娘话语坚定。
(学生记者 刘淑钰 巩珂)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6409次访问,全刊已有4678780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