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贾府盛行“小恩小惠”
作者:赵国强
查看:44   

  贾府里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即主子们经常给丫鬟小子老婆婆们一些小恩小惠。
  一次,负责后门值班的婆子奉命给宝玉送了两盆海棠花来,袭人“便命他们摆好,让他们在下房里坐了,自己走到自己房内秤了六钱银子封好,又拿了三百钱走来,都递与那两个婆子道:‘这银子赏那抬花来的小子们,这钱你们打酒吃罢。’那婆子站起来,眉开眼笑,千恩万谢的不肯受,见袭人执意不收,方领了。”与此同时,宝玉的另外几个丫鬟晴雯、秋纹、麝月等都在一处做针黹,秋纹说道,她奉宝玉之命分别给贾母、王夫人去送瓶插的桂花,秋纹笑着说:“你们知道,老太太素日不大同我说话的,有些不入他老人家的眼的。那日竟叫人拿几百钱给我,……这可是再想不到的福气。几百钱是小事,难得这个脸面。及至到了太太那里,……太太越发喜欢了,现成的衣裳就赏了我两件。衣裳也是小事,年年横竖也得,却不象这个彩头。”晴雯却不以为然,讥讽秋纹:“呸!没见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说明贾母、王夫人不仅仅是给了秋纹一些 “恩惠”,也给过其他的人,晴雯这里显然指的是袭人。
  不仅是贾家的人如此,在贾家借住的人,如宝钗也经常对别人搞一些小恩小惠。宝钗的哥哥薛蟠从江南为妹妹带来了一大箱东西,都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宝钗将那些玩意儿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份一份配合妥当,当做礼物都送了人,连人人都不喜欢的贾环都有一份。赵姨娘见宝钗送了贾环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其实,后来连清高到“目无下尘”的黛玉,也学会了给自己来送东西的丫鬟婆子一些银钱。为此,一些评论家们认为黛玉也学会了做人。可见,在贾府中,送些“小恩小惠”给丫鬟婆子是非常盛行的事。那些得到这些“小恩小惠”的人,无不十分欣喜,千恩万谢,以为自己有了“福气”和“脸面”,而得到一些礼物,对于像赵姨娘这种地位低下、心地浅薄的人来说,更是认为送礼物的人对他们好,高看了他们一眼;反过来,他们就会对送恩惠的人更加忠心,大概贾府盛行“小恩小惠”的目的就在于此吧。
  “小恩小惠”一词出现之初,就带着贬义的色彩,是比喻给人一些微小的好处以达到收买人心的目的。据说,它作为完整词语出现,是出自清代岭南羽衣女士的《东欧女豪杰》:“偶有一个狡猾的民贼出来;略用些小恩小惠来抚弄他;他便欢天喜地感恩戴德。”然而,词义早在《孟子》的《离娄章句下》中就出现过,叫做“惠而不知为政”。是说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河。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 如果他着手短时间内修好桥,就可以走人、过车马,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主持政事的人只需要把政事治理好,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孟子的意思是:主持政事,当以大局为重,而不应以小恩小惠去取悦于人,更不应以此来沽名钓誉。诸葛亮也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他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著名的《曹刿论战》中,面对齐国大兵压境的形势,曹刿针对鲁庄公把 “我不敢独自占有衣物和食物,一定拿来分给别人”作为自己作战的优势,指出“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只有做到法度严明,公平公正才是尽到了本职的事情,这一点才是战胜齐国的优势。
  其实,特殊情况下的“恩惠”实施,也未尝不可,重要的是不能 “惠而不知为政”,如果把“小恩小惠”当做一种手段,目的是博得周围人的一个“好”字,恐怕这样的行为就包含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了,就像贾府从主子到稍有些权力的丫鬟都不忘对下人施小恩小惠一样,目的是让人感恩戴德,获得忠诚,或像宝钗的恩惠广布更有其笼络人心的意图,这不论是在贾家这个豪门贵族,还是如今的现实生活中,都应该算得上是一种“不正之风”了。
(赵国强)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7017次访问,全刊已有4683122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