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思政专业师范生实习支教应关注“三个统一性”
作者: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于学强
查看:55   

  思政专业师范生实习支教应立足于校地两个主体共同推进,立足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与服务地方双重目标指向,致力于解决地方师资短缺问题和提高支教生的实践技能。为此,在实习支教中应关注“三个统一性”:
  注重支教与从教的统一性目前,中小学的政治课专业教师并不多。但是,由于政治课课时设置少,往往一位政治课教师承担不同班级的不同课程,由此导致多数思政专业师范生在支教中不是从事政治课的教学。由于专业跨度大,各门课程都有自身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技能,从事其他课程的思政专业支教生未必能够熟悉其他课程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技能,往往影响实习支教成效:一方面,思政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无所用,致使许多支教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认同度弱化;另一方面,讲授其他课程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对支教学校听授课程的孩子也是种无形的伤害。改变这种教非所学、学不能教的状况,关键是注重支教与从教的统一性。
  所谓支教与从教的统一性,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支教生学什么、讲什么,尽量将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在校从事思政专业的师范生,支教中就应讲授政治类课程,至少是十分接近的相关课程。其二是将来从事什么专业,现在就讲授什么相关课程,尽量将支教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思政专业的师范生,如果从事师范教育的话,大多选择政治课程,虽然也不否认有些特殊专长的学生,选择其他课程。所以,支教中应将所学专业、个人爱好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做到支教与从教的统一性,应抓好两项工作:其一,有效对接地方所需与学生所求。在每次支教学期前一个月,地方应将支教点具体课程师资缺口情况报高校教务处,教务处根据师资的缺口情况联系学院,结合支教学生专业与自愿选择进行课程分配。对于中小学师资不十分缺少的政治类课程,不宜分配给高校中其他专业学生从事,可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中采取轮岗支教的方式推进。其二,轮岗支教与接力上课宜分为校内模拟与校外实战两种形式。根据思政专业师范生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是一个学期的安排,如果单纯靠校外支教点的打接力和轮岗支教的实战,事实上就不能完成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任务。为此,可采用校内模拟与校外支教点实战结合的方式,所有的学生仍然是备好一个学期的课程,能在支教点实战的就在支教点实战,剩余的则在校内模拟上课,同样需要教案、课件等必备的资料。
  注重学习与授课的统一性从根本意义上,实习支教生仍是学生,在支教授课同时必须要注重专业学习,处理好思政专业理论学习、政治课专业实践技能与未来发展的三要素间的两两关系:一是思政专业理论学习与政治课专业实践技能的关系,将校内理论课堂中习得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中小学课程结合起来,深化理论认知,加强理论认识的实践转化。二是思政专业理论学习与未来发展的关系,结合思政专业本身是长线基础专业,许多学生还要考研深造的现实,在支教中应继续关注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三是政治课专业实践技能与未来发展的关系,针对有些学生致力于基础教育,毕业后通过考编进入教育行业,他们应利用这种支教机会,了解基础教育的具体实际,做好入职前的心理调适,锻炼好自己的教学技能。
  当然,处理好学习与授课的关系需要很多条件,从支教学生之外的因素分析至少包括支教点给予的时间与条件保障,也包括所在学校、学院、支教点教师给予的专业指导。校地在推进支教政策出台过程中,在立足地方教育发展的同时,必须要立足于支教学生自身发展,充分考虑学生授课与专业学习的关系,以及支教生本质上还是学生的现实,否则这种支教政策就是片面的、不持续的,也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促进支教生学习授课的统一性,应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校地指导教师双重指导下支教生的集体备课工作。对于支教生而言,集体备课不仅能使其备课效率事半功倍,而且能养成集体攻关意识;而校地指导教师的双重指导,使支教生对于思政专业理论与政治课技能的把握更全面,更利于促进教学与教研的共同提升。二是最高课时量与最低课时量的规定。支教生的课时量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导致无暇专业学习,致使上课疲于应付;过低则达不到技能锻炼的目的,无法总结实践教学经验。目前支教生课时量普遍较高,一个重要原因是承担多门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是降低课时的重要手段。三是支教生的生活保障工作。安全性是支教的第一层保障,没有安全支教的意义就等于零。在安全前提下,应尽量优化支教生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尤其是解决好吃饭、住宿、网络等问题,为支教生学习和授课创造良好的条件。
  注重好地方需求与高校诉求的统一性实习支教是校地协同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重要选择,也是学校支援地方和服务地方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目前,中国许多地方中小学师资面临严重紧缺,各地政府与师范专业开展实习支教的合作活动,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实习支教持续良性发展,必须要立足学校与地方双方共赢,立足推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与促进支教生自身健康发展的统一。
  目前,实习支教面临的突出困境在于校地双方协同培养师范生目标不一导致系列问题:一是地方着眼于通过师范生来解决地方师资缺口过大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支教的目的就是补充中小学师资,虽然这种补充是暂时性的,但也可解燃眉之急;高校则是为了完成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这两方面的诉求虽然也有一致性,但在操作环节呈现的往往是差异性:比如地方对支教生的要求是缺什么、补什么,虽然也会照顾支教生的专业所学,但基本还是着眼于师资缺口,高校各专业学院则更多地强调专业对口。二是地方着眼于解决暂时性的师资短缺,没有过多考虑支教生的长远发展问题;而高校致力于培养支教生的课堂经验,致力于经过这种历练后,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大赛和谋得教育岗位奠定技能基础。
  落实地方需求与高校诉求间统一性,应立足于服务地方与助力支教生发展的双赢原则,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创新中小学师资入口绿色通道。一方面对于实习支教中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地方可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的方法,为其进入基础教育开辟绿色通道,或采取“先上车再买票”的方式解决身份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校地合作协同培养,对于参与双方认同的教师教育大赛中获得良好名次的师范生,采取自愿报名、特事特办的手段引入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如校地可通过协商讨论列出ABC类师范生竞赛项目,为对应等级的获奖者入职开辟绿色通道。绿色通道与特事特办不仅有利于为地方提供优势师资,也因方便学生快捷入职激发他们的支教热情。二是创新支教生资金支持办法。实习支教过程中,高校对支教生的经费有明确规定,有些省级统筹的支教活动,省政府对每位支教生也有明确的补助规定,但支教生服务的支教点所在县市,往往没有统一的待遇规定。许多地方支教点往往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用人,导致支教生课多且无相应补助。为此,地方应有全市县“一盘棋”的思维,做好对支教活动的经费支持工作。另外,各级经费支持应及时到位,尽量用于支教之前或之中而不是之后,否则起不到对支教的支持作用,经费的花费应有统一要求,原则上只要用于支教事项,就应适当放宽。
  (本文为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创新与实践”(C2016M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于学强)
>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3485次访问,全刊已有4671016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