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一只“程序猿”的养成传奇
作者:学生记者 周蕾 丁超 杨宇卿
查看:125   




  “我来自东营,今年十九岁,编程十年。”面对记者,他这样介绍自己。他叫李志锐,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缭绕在他身边最多的是“噼里啪啦”的键盘声,此起彼伏的声音伴着翩跹跳跃的手指,演绎着理工科学生的魅力艺术。天生爱编程他酷爱编程,从2003年开始接触编程到2008年正式学习,至今已经有十年的“编龄”。期间自学了 C++、JAVA、JS、BASIC、Python等多门计算机语言,拿了一摞全国大赛证书,并在2016年获得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一等奖。十九岁年龄,大一的新生,如此强大的专业技能,不禁令人咋舌。
  进入聊大的第一天,李志锐就准备好了电脑以及各式编程所用的专业器材,下定决心在未来大学四年与编程为伴。自此他两耳不闻“闲”事,过上了教学楼、食堂和宿舍之间三点一线的生活。有时候为了抓紧记下某个脑中闪现的灵感,课后饭都不吃,干脆直接回到宿舍编程。
  “一坐到电脑前就没了时间概念。”李志锐说,他长久坐电脑前,沉迷的时候、关键时刻不吃不喝十几个小时是常态。有时他晚上想早睡,但调完程序bug,再低头看时间已是早上六点,自己也想不到一坐就这么久。“这么久”他坚持了十年,在一个十九岁少年的生命中占了一半。兴趣是老师大概是在小学三年级,李志锐发现了计算机编程这个“新世界”。他在网上找到一种简单编程语言并自学,渐渐提起兴趣。自此踏入了一个由代码编织而成的奇妙世界,对编程的追逐一发不可收。
  在小学初中,李志锐是学校里的小明星。他小学就利用简易语言做出电子同学录、INI文件管理器等有趣的软件,参加了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小学组竞赛并获一等奖。初中,李志锐在软件公司社会实践学习了ASP(动态服务器页面),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普及组获全国一等奖,并顺利通过了二级VB,三级网络技术,四级网络工程师等计算机等级考试。
  到了高中,李志锐却成了老师同学们眼中的异类。面对升学的巨大压力,课业负担沉重,其他同学唯恐时间不够用,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来,他却在高中课堂上,若无其事地翻看计算机编程专业书籍,为此经常受到老师的劝阻和批评。对此,李志锐坦言:“对于编程,不看书就难受,一看就拔不出来。”
  虽然面对高考倍感压力,李志锐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并顺利获得NOIP提高组一等奖。最为幸运的是,“不务正业”的李志锐还是顺利通过高考,来到聊城大学。打开新眼界进入大学,开始系统的接触计算机基础理论,李志锐越来越发现自己的不足,开始恶补相关学科知识。
  数学是近期李志锐遇到的令他困扰的瓶颈,他发现,高等数学知识对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极其重要,要想成为一流高手,数学必须过硬,而自己数学方面非常欠缺,必须拿下这个硬骨头,为向一流高手进阶打好基础。
  他很珍惜在大学学习的机会,研究过程中,内容延伸到哪个领域,他就去恶补相关学科知识。他的学习像是向四面八方铺开了一张漫天大网,只有需要就去涉猎,极力填补知识漏洞。他天天去图书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理工学院等教学楼也常出现他蹭课的身影。
  谈及聊大四年学习和发展,李志锐轻轻摇了摇头,表示自己甚少做规划,换一种说法就是没有明确限制,跟着兴趣走,一直走下去。
(学生记者 周蕾 丁超 杨宇卿)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2183次访问,全刊已有4670854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