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宋颖:欲为良师必承其重
作者:本报记者 王黎
查看:65   



  1998年,宋颖老师从聊城师范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到现在整整20年了。作为一名教师,用20年的时间、数万个工作小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像一个艺术家在搜集金子的微粒一样,把无数不起眼的教学细节聚合拢来,最终熔合成金,铸造成给人带来知识和幸福的“金蔷薇”。她的课,不仅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而且在全国、全省教学竞赛中屡获大奖。


   被马扎“包围”的讲台


    宋颖老师的数学分析课,有个很特别的“景观”,学生们坐在马扎上,排成两三排,对讲台形成一个“包围圈”。还没下课呢,三四节上课的学生就在教室外“在线急等”。这边老师刚说完下课,学生们就一拥而入,讲台前排的马扎区,一眨眼功夫就被“秒杀”了!学生们笑着说:“听宋老师的课,也要拼手速的。”
  座位是足够的,教室后排的座椅空闲着;老师有扩音器,后排也能听清楚。为啥非要坐马扎?“这种情况,从宋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二节课就开始了。上完第一节课,我们就琢磨下次怎么抢座位……于是,军训用的小马扎就上场了。”
  《数学分析》是数学专业的基础课,考研占的比重很大,也是师生公认的,比较难讲难学的课。概念抽象、推理繁琐、论证困难……把难上的课,讲成有“魔性”的课,靠的是高科技吗?并不是!宋颖老师讲课,非常传统,口述加板书。黑板分成四小块,她上两节课,一块块写满,不多也不少,以至于每次学生看到宋老师写满第四块小黑板,就知道快下课了。
  “我做好一个ppt播放,比每次上课都爬黑板还是轻松一点的,但是效果不理想。一帧帧画面放过去,学生看着眼前的,很容易把之前的内容忘掉。讲数学分析,需要把题目一道道给学生讲清楚,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缜密的逻辑链条。我手写虽然累一点,但是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往黑板上扫一眼,就可以随时回顾之前的内容,这个逻辑链条就不会断开。”


   年年“升级换代”的教案


    2007年,宋颖荣获“聊城大学首届教学新星”称号;2014年,在聊城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作为聊大教师中唯一的理科代表,参加首届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同年,还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华东赛区二等奖;2017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山东赛区特等奖!
  每次面临“严考”,宋老师的“考试成绩”都很好。
  讲好一堂课,扎实的专业素养、精心的教学设计、坚持不懈的教学研究,这三者缺一不可。
  在大学读书时,宋颖就是“学霸”,她喜爱数学,经常沉浸数理推演里,乐在其中。大学毕业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做一名教师,想让学生也享受到探索数学王国奥秘的无穷乐趣。
  人到中年,宋老师依然身姿挺拔轻盈,一双大眼睛清澈灵动。她一站上,就会把精心准备的教案摊开放在讲台上,却很少去看,因为教案早就印在她心里了。学生们看到的是,宋老师胸有成竹、充满自信、侃侃而谈,却看不到她在课外下足了功夫。课本是固定的,但是学生考研和就业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吸收最新的理论成果,再加上个人的思考、学生的需求变化,宋老师把这些都融入教学之中,对教学内容的反复修改,每年都有一个“升级换代”版的教案。课本上简单的,她讲课的内容或许更丰富,课本上复杂的内容,她删繁就简,给学生更简洁易懂的解题思路。就这样,通过对教学环节的反复打磨,给自己的数学课打上了一个鲜明的“宋”字印记。宋老师也在一个个“严考”中脱颖而出,为学院、为聊大争得n个荣誉。


   课后的一支暖心雪糕


    就在记者采访的前几天,宋颖感冒了,声音有点嘶哑,讲课的声音比较低。再加上天气炎热,教室的风扇“嗡嗡”一直转着,更影响扩音器的效果。宋老师就对同学们说:“很抱歉,大家能不能把风扇关上,保证咱们的课堂效果。”风扇关上了,大家认真听课,汗水也一直往外冒。下了课,宋老师买来90支雪糕,每位同学一支,“感谢大家支持我的工作。”吃着凉爽的雪糕,学生们都好开心,“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雪糕。”
  以前,宋老师课前课后,总有学生围着她问问题,也有一些学生有问题却不好意思开口。近些年来,随着手机通讯工具的普及,宋老师在每次开新课的时候,总会把自己的QQ号或微信号告诉学生,这样一来,宋老师的微信就成了24小时解题热线。不光给学生解数学题,很多学生还常常向她咨询转专业、考研、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她也尽己所能帮学生解疑答惑。

    占据宋老师课外时间的,还有一本本的作业本。“学生不做题,做不对题,都跟不上学习进度。老师不批改作业,不发现错误,就耽误了学生。”宋颖教 《数学分析》,2017级4个班级,180多本作业本每周交一次,每本作业需要改20多页,宋老师批改一次作业,就需要翻看4000页的作业本。这里面的工作量,可想而知。“我做错的地方,宋老师都批注了,用红笔把正确的答案写在下面,就连我的解题格式错了,宋老师也会标注出来。”
  2010级有个同学病情严重需要转到市医院,宋老师还帮其垫付手术费,并给同学送去热腾腾的蒸鸡蛋糕、面条、水果。2017级有一名新疆的学生,由于语言不通、高中基础较差,一入学学习比较吃力,但是学习态度很好,宋老师一直关注、鼓励他,他进步很快,期中考试拿到了90分的好成绩……二十年来,宋老师始终手捧一颗爱心,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热爱学生,无私奉献,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杆言行一致的标尺,一面表里一致的透镜。
  学生毕业季,也是宋老师最忙碌的时候,她不仅要正常上课,还要指导毕业论文,抽出大量的业余时间帮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考事业编,面试都要“说课”,常常来请宋老师,宋老师也是“逢请必去”,义务帮学生听课、纠错……一句西方谚语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其实,真正做好一个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一样要承担沉重的压力和繁重的工作量。一个体重不满百的女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常一上课就是一上午,差不多算是“休息5分钟,工作2小时”,宋老师为什么能一直拥有这么满格的“电量”?
  宋老师是这么说的:“无数个晚上,我会带着欣慰回家,和学生在一起总是感觉自己年轻有朝气。”
  坐在马扎上听课的学生是这么说的:“距离老师近一点,好像就能感染到老师对数学的热爱,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
(本报记者 王黎)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56544次访问,全刊已有4683863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