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风雨四十年:攻坚克难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秦正为
查看:126   


  党的十九大 “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种 “决胜”,显示了一种信心、坚定,但也意味着 “决战” “攻坚”。实际上,党的十八大就已将 “攻坚克难”列为大会主题。 “攻坚克难”,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九十多年艰苦奋斗的历史总结,更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栉风沐雨的历史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主旋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攻坚克难中奠基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攻坚克难中奠基的。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 “极为艰巨的任务”。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革命艰难,建设更难。为此,在西柏坡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同志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此后,面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文化渗透,以及国内反动势力的各种破坏,还有苏联表现出来的大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反运动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等,终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启动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以苏为鉴”的口号,这仍然是一种前无古人极其艰难的探索。为此,毛泽东发表了 《论十大关系》,指出: “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的分析和预见都是正确的,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对挑战的冷静思考和豪迈气概。但是,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和毛泽东主观认识的偏差,先后掀起了 “反右”扩大化、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并最终导致了长达十年的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对此,十八大报告指出: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困难和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探索中奠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攻坚克难中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萌芽与起步有不同的说法,但都公认邓小平1975年“全面整顿”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但是,全面整顿是特殊情况下开展的,是在各种阻力和压力下进行的,最后很快中断,被批为 “右倾翻案风”,邓小平也第三次被打倒。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本来可以开始新的转折,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奉行 “两个凡是”, 继续推进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致使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年的 “徘徊”状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写作和发表,都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也遭到了严厉的指责。不过,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还是迅速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从而为真正的转折点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万事开头难,改革开放启动的每一步都是在披荆斩棘中开拓前进、 “摸着石头过河”。农村的改革,是在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十八户农民于黑夜里冒着杀头危险按下的血手印中起步的,最终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改革,是在四川干部职工冒着极大风险的情况下对企业扩权让利中开始的,最终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是在遭受搞资本主义的质疑中 “杀出的一条血路”。事非经历不知难,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艰难与风险时时处处在显现。首当其冲的是经济犯罪,改革开放 “不到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 (邓小平语)邓小平较早就觉察和强调了这一问题,因而中央也采取了严厉措施处置了一些大案要案。更为重要的还有思想的交锋和意识形态的斗争。针对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始终存在着不同势力和不同声音的交锋,并且在一段时间总有较为集中的爆发。特别是1989年的政治风波,甚至危及到中国特色道路和制度的生死存亡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针对世纪末国内外的风云变幻,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指出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从而为继续深入改革开放拨正了方向,解决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艰难起步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攻坚克难中丰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攻坚克难中丰富的。世纪之交的十余年间,是国际风云和国内形势急剧变化、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段时期。国际上,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冷战结束,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世界发展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这些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造成了极大冲击。社会主义阵营由苏联的单一模式演变为意识形态的论战和分裂,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 “历史终结论”等直接质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美国由两极之一变为一国独大,逐渐将其国家利益扩至全球,将其主要对手转变为中国,银河号事件、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南海撞机事件等频发。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政治上,党员数量和成分、党的性质和能力等都在发生着较大变化;经济上,公有经济、非公经济、产业结构等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文化上,精神文明相对较“软”、道德滑坡、诚信缺失、 “三俗”流行等问题日渐突出;社会上,贫富分化、教育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逐渐凸显。加之长期以来的社会 “黑势力” “法轮功” “台独” “藏独” “疆独”等影响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因素的存在,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1989年的政治风波,思想领域关于姓 “社”姓 “资”、姓 “公”姓 “私”问题的两次交锋,1997年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逝世、香港的回归、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都形成了考验中国道路的惊涛骇浪。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党情也在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均面临着新的挑战。有鉴于此,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发表 “三个代表”重要讲话,并在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中做了全面阐述,从而解决了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同时深有感触地谈到: “回首这十三年,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胜利,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靠的是党的高度团结统一,靠的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国内外惊涛骇浪的考验中实现世纪千年跨越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攻坚克难中发展的。时间跨入新千年,全人类都在为过去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但其负面作用也在积累中爆发,这对中国也不例外。2003年, “非典”疫情突如其来,令正踌躇满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国人措手不及,在全球恐慌中中国道路再度遭受质疑。面对危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决应对,不仅解决了疫情,而且赢得了世界的赞誉,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沉痛教训的总结,也是光明前景的指引,但其任重而道远。非典以后,2004年的H5N1禽流感,2008年的手足口病,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04年重庆万州事件、2005年安徽池州事件、2006年浙江瑞安事件、2007年四川大竹事件、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2009年湖北石首事件;2000-2008年陈水扁时代的 “台独”、2008年拉萨 “3·14”事件为代表的 “藏独”、2009年乌鲁木齐 “7·5”事件为代表的 “疆独”;2007年重庆、济南的雷暴,2008年的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西南大旱;2003年金华火腿事件、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6年瘦肉精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10年地沟油事件;陈良宇、程维高、郑筱萸、文强等大案要案;从2006年的 “西山会议”主张到2007年的 “民主社会主义救中国”热潮,再到2008年的 “普世价值”热以及所谓的 “零八宪章”,中国 “威胁论” “崩溃论” “背离论” “神话论” “责任论”“替代论” “阶段论” “失衡论” “对立论” “领导论”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交锋等等。尽管如此, “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十八大报告语)特别是有效抗击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神舟号嫦娥号飞天、辽宁号蛟龙号入海,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等重大成就,有力地证明了中国道路是正确的,已经找到了解决 “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问题的锁钥。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机遇与挑战均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开始新世纪征程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将在攻坚克难中开拓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在攻坚克难中建成全面小康。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20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全面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尽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就目前而言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于:经济上,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政治上,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民主改革亟待深入;文化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亟需构建,文化产业需要大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亟需增强;社会上,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生态文明上,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仍然任重而道远。十八大后的社会实际,的确显示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2012年的北方沙尘暴、雾霾,2013年的芦山地震、H7N9禽流感、全国各地的爆炸火灾事件、环境污染事件、暴力执法事件、新疆的暴力恐怖事件;关于民主改革、“宪政”问题的争论,钓鱼岛、黄岩岛等周边主权安全的挑战等等,均考验着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应对能力。不过,现实也表明,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能力已渐趋成熟,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平静应对,这也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肯定和赞誉。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在扬长避短查缺补漏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在攻坚克难中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的重要论题。总书记的许多重要论述,均充分揭示了实现中国梦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梦,源远流长,特别是表现在近代以来,其主旨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中国,灾难深重,各个阶级均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抗争,尽管结果不同,但都充满机遇与挑战,都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攻坚克难、浴血奋斗。所以,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终于跻身强国之列,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多难兴邦,漫漫复兴路,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夙愿和艰辛血汗。当前和以后,我们仍然要面对许多的风险和挑战。和平崛起的烦恼,社会转型的困惑,发展带来的难题,突如其来的危机,都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实干兴邦,目标已不遥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劳。所以,中国梦是你我的梦,大家的梦。中国目前已经进入 “发展黄金期”和 “矛盾凸显期”并存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曾经失去过很多机遇,应对了很多挑战,现在和未来更需要我们努力去把握,迎接苦难,化险为夷,再创辉煌。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在继往开来前赴后继中逐渐实现 “中国梦”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秦正为)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5147次访问,全刊已有4684261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