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推进教学改革传承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改革教学心得
作者:音乐与舞蹈学院 何丽丽
查看:95   


  聊城大学第六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过去有几天了,心情依然澎拜。我的主修方向是中国民族音乐,想到这些年我从一个教师成长为省级教学名师,从一个助教成长为教授,亲身经历了本科教育的多次改革,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几点深刻的教学心得,愿与大家共勉!
  一、改革考核形式

    中国民族音乐包括民歌、民间歌舞、曲艺、戏曲和器乐。这个专业的授课有很多改革的空间,原来考试的形式是笔试,比如民歌分哪几类?其特点是什么诸如此类的试题。但中国民歌的数量巨大,各地特点迥异,学生熟悉和掌握的民歌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就难以了解中国民歌的内在美。学音乐的学生“光说不练假把式”,还得要求学生一定要“唱的比说的好听”。
  中国民族音乐开在了本科一年级,在课程设置上,民歌需要占用一个学期。每节课都留课下作业,每次二至五首民歌,下一节课前先检查作业,并计入平时成绩,一学期的课堂作业就累计50首经典民歌。从2009级学生开始,第一学期的考试由原来的笔试改为口试,在随堂作业中的50余首民歌中,抽唱一至两首作为考试曲目。演唱的形式让学生自选,可自带伴奏,也可合唱,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创新性。经过检查作业和期末考试两轮的复习,学生能全面掌握音乐的旋律。第二学期是口试加笔试,口试的内容则是曲艺、戏曲等。
  当学生考试时,我惊讶于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或伴奏编配出人意料,或学生组合新颖别致,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能动性和创造性,掌握了民歌的本质。考试结束时,我会公布学生掌握的民歌数量,并郑重宣布他们已经成为民间音乐传承者,学生们的欣喜度和自豪感溢于言表。每年的春节晚会结束时,都有学生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晚会上的那些民歌我都会唱”。有一件事情至今让我难忘,在2014年的除夕夜晚,当春节联欢晚会中的戏曲联唱节目结束时,我收到当时大一学生王喻敏的信息:“何老师,这段戏曲联唱的每一出戏我都会唱,谢谢您!”这位学生因各门成绩优秀现已经被保送研究生至中央民族大学,在那年除夕夜,千家万户庆团圆的时候,我热泪盈眶,幸福感油然而生,所有的努力都值!
  二、深化教学内容

    从我自身经历看,一个教师是伴随着不断求学和学习而成长起来的,从硕士、博士、博士后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赴美访学,因“一桶水”和“一碗水”定律的存在,我一直不敢停下求学的脚步,孜孜求学的硕果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回报。对于民族音乐而言,会唱只是初级阶段,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到新的突破点则是对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但熟知唱词,还要牢记曲谱,需带领学生分析旋律走向、音乐特点、形成背景以及流变规律。
  以民歌《鲜花调》为例,教师要带领学生一句句的唱曲谱,详细分析音与音之间的进行关系,起音落音、调式调性、骨干乐音、音腔特点,以便于总结民歌的地域性特点、了解同源异流的音乐流变。学生们在学习完 《鲜花调》系列后,不仅了解到《鲜花调》的起源,还能掌握中国从南到北源于《鲜花调》的各种变体。而且,学生还能深刻认知到,这些源于《鲜花调》且旋律不同的各地《茉莉花》,其形成是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密不可分的。类似的系列音乐有多种,中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让人赞叹。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这些学习,逐渐掌握了分析民间音乐和辨析民间音乐的能力。
  当我在课堂上唱一首北方信天游、南方无锡景,吼一声秦腔,哼一段昆曲时,我能够真实感受到学生高度精力集中和满脸求知若渴的神态。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在教学内容方面努力做到每一节课程都有新内容,每一届学生都有新台阶,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家在江苏的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成越原是2014级本科生,2018年考研和考编同时录取,父母坚持让他上班做在编教师,这位同学出于对专业的热爱,还是选择了读研。近十几年来,每年都有毕业生考取本校或国内知名高校民族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聊大本专业的5名毕业硕士研究生中现有2人为在读博士。每当有学生拿着通知书来报喜时,我觉得学术生命有了延续,所有的努力都值!
  三、拓展教材空间

    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让我院形成自己的本土特色,以期能在同等的本科院校中有‘一席之地’的话语权”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我校地处鲁西平原,运河从我家门前流过,学校有运河学研究院,运河流域民间音乐是学院的研究优势。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特色化、本土化迫在眉睫,多年田野采风的经验让我感觉到运河流域的民间音乐象一颗颗珍珠一样,遗落在运河沿岸。走向田间地头,让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民间音乐进入课堂,让田野的声音响彻在“象牙塔”内是个不能等待的任务和责任。运河号子、道口铺的运河秧歌、系列民歌《卖饺子》《尼姑思凡》《拐磨子》《大实话》等等这些艺术瑰宝等待着挖掘。
  于是,我在每次课上都拿出半个小时拓展学习内容,还充分运用学生每周日晚自习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的过程既充实又快乐,学生每当唱到《卖饺子》中方言说:“饺子啥馅的?多少钱呀?”都会哄堂大笑,就连推举谁来说这一句话都成为学生认真选择的内容。这些民歌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将理论知识舞台化,课本知识立体化。依赖于音响的学生曾问我:“老师,有没有音响可以参考?”我说:“没有,关于这些家乡的歌,你们将是首唱者和首演者。”男生的“号子”、女生的“对花”,都成为同班、同级同学中学习的美好回忆,也是师生一起承担传承的过程。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将民间艺人请入课堂表演,让音乐学院的学生看到原始的状态,听到不插电的声音,知道什么是原汁原味。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根,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青年人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一代人感到欣慰的事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说:“民歌是祖先的声音,是爷爷奶奶唱过的歌,爷爷奶奶唱过的歌不仅仅是他们心灵的记录,也是整个民族的血脉。所谓记住乡愁,所谓不忘初心,是指在文化上不要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要忘记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民歌,留下的美好声音。”
  以上是我的教学心得,感恩我的师长,感恩我的学生。聊城大学为我提供了教研科研平台,音乐与舞蹈学院为我提供了和谐团结、蒸蒸日上的教学环境。教学团队你帮我助、齐心协力,我们在课程教学改革、传承传统文化这条路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可谓阳光温热,岁月静好。新年伊始,我们从事着天底下最伟大的职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敬业呢!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511874次访问,全刊已有4681378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