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开栏语:聊城是座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聊城作为齐鲁大地上的重要城邑,有“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历史故事。自秦汉之后,聊城经济文化发达,名人辈出。明清两代,临清、东昌府都名列运河九大商埠,被称之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聊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着很多珍贵文物和历史故事有待我们深入了解。为此,本报特开辟新栏目“东昌风物志”,为读者讲述聊城故事,介绍东昌风物。
光岳楼
查看:190   




  光岳楼是聊城的象征,矗立在东昌府区旧城的中央,从1374年(明洪武七年)建成之日起,它就承担着瞭望和护城的职责,守护和见证着聊城这一方水土的沧桑变幻,历经700年岁月的风雨侵蚀,如今仍然巍峨雄伟。
  在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光岳楼是当之无愧的“一哥”,因为它总高度33米,不仅是规模最大的一座,而且比西安钟楼、北京钟楼都要年长几岁。在楼阁形式上,光岳楼承袭了宋元楼阁遗制,在结构上继承了唐宋传统。因此,光岳楼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早在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聊城是明清时期的运河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元末明初之际的战争,洪武帝朱棣抢皇位发动的“七年靖难战争”,聊城都曾是重要的战场,古城历经战火,已经残破不堪,到了明洪武七年,东昌府开始重新筑城,城建好之后,还有一些剩余的木料,驻守东昌府的官员陈镛就想充分利用这些木料,在城中心修建一座雄伟壮观的楼阁,用以瞭望和设鼓报时。
  据说,陈镛对楼阁建筑的要求是上部为全木结构,不准用一寸铁钉,并限期一年完工。承办人按要求建起了青砖底座,可全木型的楼体,却总也拿不出一张可心的图样。正在大家焦愁之际,在工地附近废料堆旁边坐下了一位老头。他一边听着大家的议论,一边用手扒拉着废料堆儿。人们看这位衣着寒酸的老头,觉得他有些憨傻。第二天清晨,一名工匠却突然发现,昨天老头坐的地方,放着一个用木条搭建的精致楼阁模型。工头来此一看,不禁惊呆了!他让人四处寻找老头,可老头早已无影无踪了。
  工匠们听说一夜间有了模型,都争先恐后地围上来观看,只见这小小楼阁,全用粗细方圆不等的木工废料,纵横交错地搭扣着,五向楼角带廊,四面拱排檐,歇山十字脊,坚固异常。人们不仅惊叹这技艺的高超,这才知道昨天那个不起眼的老头,就是木匠的始祖和守护神———鲁班。大家高兴地说道:“鲁班祖师爷显灵,有这座模型,就不愁如期交工了。”
  传说不只是传说,它反映了这座楼阁建设的巧夺天工。在古代,工匠没有社会地位,大家都习惯地把工匠的巧思和才能,归结到已经成为神的鲁班身上。鲁班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而是历朝历代充满智慧的中国工匠的共同名字。精益求精的中华工匠精神,不只是隐藏在故宫的皇家珍宝器物里,也闪耀在我们的光岳楼之上!
  光岳楼初名“余木楼”。明弘治九年(1496年),考功员外郎李赞到聊城,看到此楼巍峨雄伟,名字却与形象不符,就主动与当时东昌府太守金天锡商议,命名“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
  光岳楼的主楼为木结构,4层5间,歇山十字脊顶,四面斗拱飞檐,且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
  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沿河过往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多都登临此楼,凭栏咏月,作诗赋词。《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及现存碑刻中就记载了120篇咏赞光岳楼的诗文。
  清朝康熙、乾隆祖孙两人都喜欢南巡,他们从北京乘坐御舟沿着运河南下,都经过东昌府,也都曾经在光岳楼上停留、住宿。康熙四次登楼,并题写“神光锺瑛”匾,乾隆皇帝九过东昌,六登光岳楼,在楼上题匾赋诗,将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光岳楼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罗哲文、陈从周、郑孝燮、祁英涛等古建专家多次来聊考察,给予很高评价,舒同、启功、溥杰、郭沫若等许多名家先后为光岳楼题写了匾额和楹联。郭沫若先生为了纪念建楼600周年,专门题写了“光岳楼”三个字。
  中国十大名楼是:光岳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海楼、甲秀楼、大观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楼宇,虽然声名显赫,但原始建筑早就损毁了,大部分都是后代甚至是现代重建的。文物价值的判断要看文物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就三方面总体价值而言,光岳楼比其他九大名楼都高,在建筑历史上是独树一帜,是中国古典楼阁建筑的典范,可谓“独领风骚”。(王黎 搜集整理)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80616次访问,全刊已有4683527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