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压倒丁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丁海彬
查看:59   




  约旦3年,我已经习惯了每天1至1.5顿饭的“正常生活”,乃至同事们有时喊我“骆驼”。在即将离开孔院的这一天,因为工作日程紧张,经历了七小时的激动、酷热与水米不进,“骆驼”也已经感到了“囊中羞涩”。万万没想到的是,压倒“心平气和”的骆驼的最后一根“情感”稻草,竟然是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的费大汉语系亲爱的同学们。
  在即将离开孔院的这一天,在汉语系大会议室,汉语系的可爱学生们在屋里排排就坐,带给我一个临别惊喜!
  刚刚20岁的达琳,汉语系学生会主席,去年春节活动用葫芦丝吹奏了约旦国歌,春季学期刚刚做了一个胃部手术,近来瘦了很多。今年春天,刚刚学习了一年的达琳参加了约旦“汉语桥”比赛,取得了令全体评委老师赞叹的成绩。在春节庆祝活动的“年度相册”(费大孔院微电影)中,达琳同学动情地说,“我是被迫学习汉语专业的,但没想到我竟然这么快就爱上了它。汉语是如此美的一门语言,每个人都应该来报名学习”。
  拉蒂夫,汉语系第一个报到的学生,家在大学东北部的扎尔卡市,不仅积极到校学习,还热情响应孔院教师号召,积极参加我们在一年中最热的月份(7至8月)在安曼哈志楼教学点举办的HSK义务辅导课,而从他家到安曼需要顶着40度的气温往返两个半小时。有时候辅导结束时间很晚了,他只好住在安曼的哥哥家。
  莎拉,一个严严实实蒙着头巾的女生,是一枚“开心果”,天天和闺蜜迪玛泡在一起,作业漂亮得像是在作画,考试几乎每次都得满分。记得她们的年级开学第一课,我谈到简体汉字和繁体字的关系,说了一个“爱”字,课堂上的莎拉主动地大声说,“啊,我知道这个。我爱你”。话音刚落,她后悔得目瞪口呆,一旁的迪玛也哈哈大笑。面对全班同学向她们投去的莫名眼光,我直接当作没有听见,耳盲,化解了一场爆笑。
  “大个子”拉赞也在。作为汉语系的超级美女(阿拉伯女生都很漂亮),拉赞作为汉语初学者,她的语音语调水平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刚刚入学不久,拉赞就时时给班里的同学一个又一个惊喜。当某个发音给大家带来“集体重创”时,拉赞出场的时刻就来临了,而她也几乎没有让老师失望。其他同学曾经诚实地告诉我,“老师,我们真的很妒忌她”。拉赞不仅语调好,个子高,而且只有她和姐姐住在约旦,全家其他人都一直在沙特,独立的个性令人折服。拉赞还是个超天才的画家,不仅帮助手写了汉语系的logo(比印刷体漂亮几十倍),而且她的画作在费城大学颇受欢迎,竟然一画难求。
  布诗兰也来了。作为已经在两个国家上过三所大学的她,中途又到费城大学选择学习汉语专业,可以想象压力到底有多大。她是个听话的孩子,独立,坚毅,努力,又极富自尊。从布诗兰身上,我看到了超乎一般肤浅概念的“阿拉伯孩子”的坚定身影。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布诗兰同学早就开始了打工生活;打工的薪水,也都花在了汉语学习上。作为汉语系几乎永远“零缺席”的优秀学子,从始至终,这个沉稳又锐利的女生一直被我们看好。我曾经三次告诉她同一句话,“All1efforts1will1be1blessed”(所有努力将被祝福)。
  还有俩姐姐都学了汉语专业的艾依曼,还有不笑不说话的迪玛,还有又高又帅的男生奥马尔。40度的高温,居家与费城大学相距遥远,专门在大假期跑来学校,只是为了和即将归国的我们见面。
  最精彩的一幕开始了。同学们拿出一个袋子,里面抽出一块雪白的阿拉伯丝巾,上面签满了汉语系全部学生的名字,包括随2019年费大孔院学生夏令营已经赴华的拉雅和泰玛同学。最上面,是幼稚却真实的两行汉字:“我们非常幸运,我们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正确的导师和老师”。一看就是达琳的字。
  自2016年10月26日首次抵达约旦,到正式提交汉语本科专业申报,到本科批复和汉语系成立,到首批本科生顺利入学,到一次次完善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到下午下班留校为孩子们恶补汉语知识,到汉语系课堂上的欢声笑语和悠扬的歌声,到书法比赛,春节活动,“汉语桥”,诗歌朗诵……一件件事情,一幕幕场景,无不打动和感动着我,无不激励和督促着我。我没有铸就汉语系,是孩子们铸就了现在的我。我或许曾经照亮过他们的青春岁月,而他们将永远印刻在我的心中。
  此时,此刻,此地,此情。合过影后,孩子们纷纷流着泪与我告别。他们用手指迅速地擦掉泪水,而我的泪水也堵塞了我的声带。平日习惯了高声大气说话的我,竟无力完成任何一个句子。支离破碎的词组,拼成我此时此刻激荡而感动的意旨:平安,加油,亲爱的,中国见。
  就要离开经历了无数的感动和震撼、我工作生活了三年的大学了。新的同事刚刚到达,或许一切都如此新鲜;她们也将经历我所经历的一切,感知我所感知的一切,拥有我所拥有的一切,感恩我所感恩的一切。她们将成为新的我,而我将永远留在约旦。
  毋庸讳言,在聊城大学学习工作了21年后,2016年赴任约旦时的我,虽然满怀着教好汉语、促进中约交流的美好愿望,但到任后的物质条件、课堂管理、母语迁移、文化差异上的困难是始料未及的。但是,即使在最为沮丧的时刻,我也在心里大声对自己说:“聊城大学培养了我,孔子学院总部教育了我,大使馆时刻支持我,孔院同事帮助我,费城大学领导理解我。我不是一个人!”
  2016年10月,在中国江北水城临行的我,聆听了聊城大学领导的谆谆嘱托:第一,不忘初心,要永远牢记自己为什么去约旦;第二,发挥特长,从自己的优势切入孔院全面工作。两句话时刻萦绕在我的耳畔、我的心头,激励我向前,督促我努力;不是“尽力吧”,而是枕戈待旦,全力以赴;不是“看看吧”,而是团结同事,勇往直前。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一旦出发,必须到达。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6361次访问,全刊已有4684215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