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全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副刊的创新
作者:许静
查看:80   





  在媒体纵深融合的形势下,传统纸媒的生存受到严峻考验。限于版面容量、出版周期等因素,报纸新闻容易“过时”,相比之下,副刊作品因思想性和文化性表现出更强的“留客”作用。高校校报面临着同样的境况。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增强校报对受众的吸引力,充分发挥校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育人作用,是副刊在全媒体时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壹、校报副刊的优势、不足和发展现状

1.校报副刊的优势。

信息质量对传播效果有直接影响。对副刊而言,信息质量就是作品的可读性和耐读性。
  校报副刊作品的创作者和受众主要是文化层次、审美水平较高的高校师生。他们是校园生活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校园生活的发言人。大学本身是智慧高地,最新的思潮因子与悠久的文化底蕴、活跃的思维方式与严谨的治学态度相互碰撞激荡,这种鲜明的文化特色充分呈现在副刊作品中。清新优美的语言,自由澎湃的激情,浓郁的时代气息,多样的青春视角,折射出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副刊作品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不仅可读,而且耐读。
  副刊向来注重作品的原创性,注重内涵建设,文风严谨,这在“洗稿”频发的网络信息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

2.校报副刊的不足。

虽然校报副刊在信息质量上有优势,但相对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信息数量和传播渠道上大为逊色。
  具体说,校报副刊在容量、时效性、传播性、关注度、互动性上有明显不足。副刊容量小,一般包括图片在内大约七八篇作品,4200$字左右;时效性差,更新周期最短也得一周;传播性差,靠人工送报到教师住所和学生宿舍,通过信件平寄给各政府部门和校友;师生关注度低,对于“低头族”来讲,网上时时更新的“热点”比副刊更吸引眼球;由于纸媒固有的信息交互性差的特点,编辑人员很难及时收到受众的反馈并进行有效的信息优化。

3.校报副刊的发展现状。

在全媒体时代,校报副刊的短板暴露无遗,按照传统的发展方式举步维艰。师生的关注度降低,受众流失,副刊的舆论引导和育人功能减弱。

贰、校报副刊在全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途径

在全媒体时代,依然“内容为王”。副刊生产最能吸引受众的精神产品并进行有效传播,才有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副刊在内容、形式、传播渠道上进行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容创新。
  1.通过打造精品专栏、时事主题专栏实现内容创新

作为校报副刊主要受众的高校师生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推崇深度思考,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针对这一点,校报副刊必须坚守文化品位,锻造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文化产品。“主流纸媒及其作品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影响深远、不可忽视的现代文化产品,是互联网时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现代文明的主体舆论阵地”,副刊作为学校党委机关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发掘灿烂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现代文化,创办特色栏目,及时策划校园时事话题,使版面内容既有文化内涵,又充满新意,让一个栏目“盘活”整个版面。
  (1)打造精品专栏。优化稿源,打造精品专栏,利用专栏文稿的连续性和大容量,增强副刊吸引力。
  高校人才荟萃,有些专家学者求学、游学经历丰富,用文艺笔调写出来本身就对青年学子有激励作用,他们的文化视野开阔,随笔小品闪现出思想的火花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启发人的心智,副刊编辑可以跟他们约稿,提高副刊作品的可读性和耐读性。《聊城大学报》副刊“栖凤林”的“拿红楼梦说事儿”专栏已经“成长”了4$年,作者为校内学者,他就《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生发感触,分析书中社会现象及风气、人物形象和心理,联系现实针砭时弊,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贾宝玉的“斗方”》,由门客夸赞贾宝玉的“斗方”说到题字文化,谈到当今有些官员书法不强却被别有用心的人热捧,结果爱好成为腐败的缺口,又以一代伟人周恩来、陈云为榜样,申明对待爱好的正确态度。每篇文章大约1500$字,一期刊登一篇,在“栖凤林”已经陆续刊出50$多期,在师生间反响强烈。有的读者因此珍藏校报,有的读者专门到编辑部索取校报,校报的美誉度得以提升。
  校报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在学校发展重要的历史时期,副刊要充分发挥历史进程记录者的作用,及时创建具有纪念意义的专栏。“栖凤林”在聊城大学建校40$周年前夕创办“聊大,我珍贵的记忆”栏目,刊登校友们在聊大求学、工作时的回忆,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学校的热爱、对老师的感恩、对同窗的思念,学校40$年风雨兼程的发展历史也跃然纸上,有强烈的代入感,受到广大校友和校内师生的好评。校庆过后直至现在,5$年多的时间里,编辑部还时常收到校友给这个栏目的投稿。实践证明,当栏目做出成效,有了相当的影响力后,作者会按图索骥,踊跃投稿。因此,好的专栏会对受众产生强烈吸引。打造一个精品栏目,可以激活一个副刊版面,甚至一份报纸。
  (2)创建主题专栏。挖掘符合时代精神、展现学校特色、贴近师生生活的信息资源,撷取师生关注的时事焦点、社会热点、学校的工作重心、重大的节庆纪念等进行选题,开设主题专栏,让副刊内容充满鲜活的“地气儿”,真正走进师生内心。
  2018$年“栖凤林”为了推进校园小小说创作,举办“小小说征文”征文比赛,半年内收到校内学生大量投稿,支教、打工、友情、爱情等题材多样,折射出大学生多彩的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年“栖凤林”副刊举办“我和我的祖国·家乡篇”征文比赛,师生们从自身经历写起,聚焦家乡新变化,描绘家乡新图景,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配合着学校宣传思想的主旋律,这些“话题近、内容活”的栏目激起了大家的创作热情,走进了师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内心,反响热烈。
  “栖凤林”副刊还紧扣新生入学、学生毕业、传统纪念日等重大节点,组织“开学季”“毕业季”“清明”“中秋”“国庆”专版,契合了师生的心理需求,吸引着师生的关注。
  2.精心设计版面,增强视觉冲击力,实现副刊形式创新

校报副刊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下,要积极进行版面形式创新,力争以新颖出彩的版式第一时间留住读者的视线。文艺副刊的特性决定了副刊作品体裁的丰富性,散文、诗歌、小说,摄影、书法、绘画等作品使版面内容充实丰富。体裁的多样性,要求栏目名称有创意。固定栏目名称要大气,比如“拿红楼梦说事儿”;机动栏目名称要采用切合稿件主题的成语、谚语、网络流行语等随机定名,在细节上时时处处给读者“惊喜”。一个版面刊登多篇散文时,要根据作品内容起更具体化的栏目标题。比如,写亲情的设为“挚爱真情”,写校园生活的设为“青春如歌”,写青春感悟的设为“梦想+”等。再如,评论这个类别,根据作品内容可分为“影评”“剧评”“书评”“乐评”等。
  栏标也要定期更换,推陈出新,给人以新意。此外,版式要有设计感和视觉冲击力。编排手段、版面风格等融入美学与时尚元素,使静态文字充满动感和趣味。可以借鉴优秀报刊的版式,运用字体、图片、线条、色彩、色块等元素,大胆留白,使版面简洁灵动,展现出独特的气质,令人过目不忘。
  一直以来,“栖凤林”在编排手段和版面风格上注意融入美学和时尚元素。比如2017+年第41$期,出报前两天,适逢初雪,编辑部组织小记者们写稿、拍照,精心制作“初雪”专版。精选的四幅照片组成“L”形,鲜红的浆果、翠绿的松柏、活泼的学生与皑皑白雪相映成趣;搭配三篇诗歌、一篇散文、一篇小小说,设计了富有动感的红色线条,选用雪人、雪景的图片作背景,并适当留白。整个版面热烈、欢快,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呼之欲出,仿佛静态的文字也充满了动感。这个版面后来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校报副刊类版面设计一等奖。
  3.借力新媒体,创新副刊传播渠道

“媒体融合必须把受众考虑进去,才能够有效地进行模式创新。”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表达方式、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都会发生改变。在“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媒体融合大潮中,副刊要顺势而为,砥砺革新,在提升内容质量上狠下功夫,力争以鲜明的文化特色在融媒体平台上站稳脚跟。具体来说,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大学校园,编辑人员应该利用QQ$群、网络、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把副刊内容送到师生的“掌中”“指尖下”,成为他们的日常信息。
  新媒体的反馈机制可以弥补纸版副刊与受众互动不足的缺陷。编辑人员可以在新媒体平台向受众征询选题、策划、阅读体验等意见建议,根据受众的留言及时调整编辑思路。
  副刊内容通过新媒体向受众推送,实现受众与副刊及时互动,甚至在线互动。这种互动突破了校报传统的发行范围,可以把副刊影响力扩展到校外,吸引更多年轻受众。
  “栖凤林”在每个周三的“聊城大学报”微信公众号上,推送本周刊登的精彩文章。推文加了导语,配了图片,形式活泼,征稿启事或活动通知也在上面推送。经常有热心“粉丝”点赞、评论、建议,让编辑人员受到鼓舞,获取到灵感。新媒体平台不仅拉近了编辑和受众的距离,而且扩大了副刊的传播范围。
  编辑人员逐渐积累传播经验,从互动中还可以发掘具有潜质的师生作者,充实到副刊写作队伍。需要注意的是,刊登在副刊上的文章走上新媒体平台呈现给受众时,要根据新媒体的特点更新话语方式,转换标题和内容的语境。这是媒体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叁、结语。

综上所述,校报副刊要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积极进行内容创新,深植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高校自身文化特点,通过打造精品专栏、创建主题专栏,改革版式,借助新媒体创新传播渠道,从多个途径、多种方式进行突破,才能在全媒体时代实现自身的新发展。
  (原文刊载于《青年记者》2019年第26期)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4547次访问,全刊已有4684191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