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杨绛追问之美于丹风雅之美
作者:□雷志龙
查看:331   
□雷志龙
  近日,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可以看作是杨绛对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的一次终极思考。(《穷追人生,穷追杨绛》9月17日人民网)
  继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之后,于丹又登上马东主持的央视三套《文化访谈录》节目,在国庆期间与观众分享她的“昆曲心得”。于丹强调,“我只做我认为该做的事。自己喜欢才去做。凡事追问价值太功利”。(《于丹畅谈“昆曲心得”〈文化访谈录〉国庆特播》9月17日人民网)
  这个秋季,两位文坛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各自之美,杨绛先生以“整整两年半的时光”写成四万多字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坚持对人生、灵魂、死亡进行追问,是为“追问之美”。
  杨绛先生的“追问”,折射出她对世界与生命的责任感,也体现了她对写作的热爱与坦诚。四万字的书稿可以“锤炼”两年之久,相比于那些“日书三万字”的速写“作家”们,无论是对待写作的诚恳态度还是对自我要求之精益求精,不仅值得敬佩,更应虔诚学习。为人、为文之道,都应经的起时光打磨,耐的住寂寞磨砺。若说世间有大美,此美也定是年月的缓慢沉积,直至厚积薄发。
  于丹教授则属另一种美,前段时间被不堪舆论包围的她,早已表明心志:“想要一种安宁的真实”。此次选择以一个“戏迷”的身份与马东一同畅谈“昆曲”心得,愿景明了:“昆曲”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太需要大家去关注和了解,只有了解和喜爱的人多了,传承和发扬才不会落成空话。
  “我从小就喜欢昆曲,就因为它有太多超越。今天的人们凡事都追问价值,本身就不平衡,太过功利。我们就不能有点纯粹的审美价值吗?”于丹教授的解读,更接近某种引领。她认为“昆曲就是一场审美方式”,并以七种美丽形容自己对昆曲的感悟,私以为,这样的感悟是契合昆曲神韵的,并且,这感悟本身即具美感,是为“风雅之美”。
  希望当下文坛能再多些坚守真诚的“追问之美”,再多些超越功利的“风雅之美”。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7599次访问,全刊已有4683319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