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敏锐的痛觉
作者:九歌文学社 刘兰慧
查看:61   


  《呼兰河传》,它更像一部自传。萧红回忆着出生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
  开篇讲到东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没见人说要去修;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水灯慢慢向下游漂,漂着漂着就灭了一盏;邻家人的歌声,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觉得荒凉。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冯歪嘴子的故事则几乎是《呼兰河传》中除“我”和祖父的故事外,唯一的亮色了。这抹小小的明亮其实相当刻意———给作品留一个光明的小尾巴。冯歪嘴子是磨房的磨倌,成天打着梆子,看管着小驴拉磨。“半夜半夜地打,一夜一夜地打。冬天还稍微好一点,夏天就更打得厉害。”后来同院老王家人见人称好的姑娘王大姐,成了冯歪嘴子的女人,可是王大姐生第二个孩子时死了。“冯歪嘴子的女人一死,大家觉得这回冯歪嘴子算完了。”可是他“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总之,就是说他坚韧地活着,充满生命的韧性,我想这也是萧红作为一名女性心中所有的那份温情吧。
  知人论世,总是会不自觉地思考她与贫困苦难为伴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话说,一生走的是败路。萧红拥有敏锐的痛觉,这是一个人的天分,亦是一生不幸的源头。书中对衰败与死亡的叙写,以孩童视角去体察年少时周边的往事,直到现在这个时代,其细腻的笔触与深刻的体悟最是打动人心。
  如果没有敏锐的痛觉,不会写出具有苦难性质的文字。持续痛疼,摧残的不仅是身体,还有灵魂,让人身心颓败。这便是萧红。读其作品,慨叹其英年早逝,但也庆幸东北作家群中她属最闪亮的那一颗。《呼兰河传》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时,正如鲁迅那般,它又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和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这部作品正如同萧红在《春意挂上了树梢》所说:“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九歌文学社 刘兰慧)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8272次访问,全刊已有4679909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