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在山师的起点上起步
作者:邢培华
查看:483   
(上接1版)我们办学的地方,最初是山师搬迁来聊城,又因为办分院的校舍是山师的校舍,因此,许多年来,聊城的广大群众都把我们叫做“山师”,又因为校址处在城区南端,也有时叫南山师,直到我们学校改建为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后,他们还仍然习惯地称我们为“山师”。分院时期是我校的开创时期,与山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当初的老师、领导、教学、科研与管理都与山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我们学校的第一位领导邵阳同志,就是山师的党委副书记兼任我校党委书记。当初在我校的办公会议上,邵阳同志明确表示,中文、政治、英语、数学、物理、化学6个系的领导设副职,正职由总院正职担任。我们分院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山师分来的,当时虽然人数少,条件差,设备简陋,均不足山师办分校文件规定的三分之一,但其管理制度、政治学习计划、校历、财务、一切教学用表等都从总院带来,学院一时开不出的课程就请山师的老师担任。我们学校的老师本身就是山师的老师,这些教师中有“文革”前的老讲师和教师,他们按照山师的教学水平从事教学,按照山师的管理水平来管理学生和学校。他们是当初的创业者,他们带着山师老师的教学水平,用着山师学生的所用教材、带来从山师争取的科研项目、用山师的模式到聊城创业,他们身上有一股创业精神,心中有一种要与山师比一比的想法。因为是在山师的起点上起步,所以从一开始就按照本科院校的水平和要求来办学。我校经过30多年的历史发展,没有出现大的反复,是健康发展的,这和起点较高有很大关系。我们的老师,业务上提升很快,学术研究气氛很浓,当年的一些青年教师,有的早已成为知名专家或博士生导师;我们的学生,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知识面宽泛;我们的管理,有一定章法;我们的科研水平也提升很快,当初我们学校的汉语辞典编撰、鲁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棉籽综合利用研究、快速分析用试纸研究、中国现代历史人物研究等都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取得很好的成绩,其某些方面在全国也有一定名气。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有许多教材都是与山师的教师合编,教材封面上均有山东师范学院××系、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系的字样。档案馆现有当初的一些中文系、政治系的教材上就记载了这一段历史。分院的图书资料短缺,教师们可以到山师图书馆借取,以弥补图书资料的不足。没有多久,我们就有了自己的学术刊物“语文教学研究”,发行面很广,影响面很大,其作者群从中原地区可以延伸到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成为我们自己的科研阵地。我们从一些高校和地方学校调来了许多教师,教师队伍及其师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我校分院时期评聘的薛绥之、杨子胥等教授,当时就是省内外公认的知名学者。在一次与省内高校的老师交谈中,他们曾经深情地说,当时我校老师的水平,其实就是山师老师的水平,从这一点出发,有许多老师参加有关课题研究,参加了省内外组织的有关教材、专著的编写,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科研成果,为聊城大学早期的发展撑起一片天。
  从1977年起,我校开始招收本科生,从1979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我们还有了经过山东省教育厅批准的研究室和科研室。从1980年起,我校开始招收夜大学学生,从此开始我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史。这一届夜大学生,成就很大,毕业后在各行各业发挥重大作用,有的成为聊城市副市长,有的成为各科局的领导干部,有的考上研究生,也有的在国外发展。我校许多1974、1975、1976级的毕业生都有了一定的建树。我曾经做过比较:他们走向社会以后,与同类院校的毕业生水平不差上下;对1977、1978、1980级及其以后的毕业生来说,我们应届毕业生当时的考研比例与同类院校的毕业生考研比例大体持平,这几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水平和篇目数量也大体相当。在分院时期招收的1981级毕业生中,我校定向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也有定向培养的博士生,其培养的人才,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校分院时期招收的学生,现在有的担任高校和党政机关的领导,有的成为博士生导师或著名学者,在国外发展的有比较高的成就。
  这些都说明了我校分院时期的起点是很高的,办学的成绩是很大的,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为编写校史,2006年10月在山东教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召开的曾在我校工作的老教师座谈会上,许多学校早期的老师和同志们,对这一点有着很深的认识。他们认为,吃水不忘开井人,应该正确认识学校这一段历史。在座谈会上,较早来校、曾在我校担任过党委副书记的王礼训深情地说,当初我们的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很明确,就是按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与模式办学,把山师老师的知识层次带到分院,因此大家比较团结,各系都有一批优秀的老师,大家一心一意把学办好,把教学科研搞好。曾任数学系副书记的张润生说,我们感觉山师与聊大是一家人,一家亲,就是源于山师。总结这一时期的发展,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与粉碎“四人帮”,尤其是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学校的创业和发展带来了青春。
  经过几年的发展,1981年经国务院和教育部批准以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为基础建立聊城师范学院,从此我校成为全省仅有的几所高等师范院校之一。9月14日,在现今西校区老图书馆东侧的操场上召开了隆重的建校大会暨1981级新生入学大会,时任党委书记的刘汉民同志郑重宣布聊城师范学院成立。从这次大会开始,我校的发展进入聊城师范学院时期。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我校由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34年来,我校由一所师范院校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
  现在,学校已经拥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开展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硕士学位培养资格。设有26个学院,1个教学部,设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5个硕士学位点,70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0大门类;已经具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省级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研究中心。
  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硕士生、本科生规模近3万人;既培养出我们自己培养的教授,也拥有不少博士、硕士;还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曾宪梓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并且有自己的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山东省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
  我校的发展规模已经达到校园面积3800余亩,校舍面积8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亿元,图书馆藏图书213万册,还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及体育场馆等。自2000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子项目等各类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有许多科研成果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尤其获得过国家级教研成果一等奖。在外事工作方面,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校际关系和交流协作关系。
  综观建校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是我们学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结果,也是几代聊大人弘扬聊大精神的结果,但是又都与我们分院时期在山师的起点上起步不无关系。
  我们坚信,今后我们学校,必将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完成“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三大历史任务,早日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8109次访问,全刊已有4684208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