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天价片酬”仅靠抑制,够吗?
作者:文学院 贺迎秋
查看:49   

  近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发布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提出要坚决遏制明星的天价片酬和炫富问题。然而,仅从国家层面对天价片酬进行抑制,也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滋生着一种浮躁心理。这种浮躁心理反映在对信息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获取和消费中,就是浅薄化、煽情化,追求感官刺激。尤其在新媒体盛行,人人都是信息生产者的时代,人们获取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从前那种传统媒介一统天下,高高在上,“我说你听”的时代已然过去。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受众获得了主动权,一跃成为传媒产业链的“上帝”,他们摆脱了受众这个概念,成为信息消费者。掌握了话语权和主动权的受众因为新媒介的弱审查化,更将信息浅薄消费运用到极致。而媒介呢?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也在不断地助推这种浅薄化和煽情化。当我们打开客户端,跳出来的信息都是关于明星、性、暴力、犯罪,文稿内容煽情、浅薄、低俗,标题往往“很黄很暴力”,以此来吸引消费者,以获取浏览量、关注度。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娱乐圈开始流行消费“色”的文化。于是“男神女神”“长腿欧巴”借着丰富的媒介渠道,风靡大江南北。谈到影视作品,比起剧本和制作团队,人们最先关注的是担任影片主演的演员。只要明星“加持”,即使一部电影的评价差到极致,票房却还能不断攀升。今年五月份,已故第五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上映一周票房仅300万,排片减至1%。如今在豆瓣上评分8.0的电影,当时靠着制片人的一跪,才有了8690万票房逆转。而评分4.0的《致青春Ⅱ原来你还在这里》在上映首日就已经达到了8200万。
  演员天价片酬给影视制作的其他环节带来巨大风险。因此从制度层面对片酬进行抑制,自然存在一定合理性。但是抑制天价片酬,真的就能提高影片制作水平吗?在我看来,只要有大批追逐明星“色相”的“粉丝”存在,天价片酬永远不能抑制。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0568次访问,全刊已有4684214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