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坚忍前行

作者:□赵佳佳
查看:480   

□赵佳佳
  朴实厚重的一师哺育着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在书香四溢,充满时代感的天地里积累、成长,或是孕育着爆发。他们拥有干净的脸庞,是的,比我们干净的脸庞,隐在眉宇间的,是正气,是真挚。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情不自禁,脑海中浮现这首词,一种气势油然而生,顿感天大地大,开阔至极,心潮澎湃,有掌控世间万物的冲动。毛泽东,就是有这气魄又给我们注入气魄的人。
  《恰同学少年》中有论诗的地方,给这部戏增添了些许诗情和墨香。哗哗的雨声烘托出一种特殊的氛围,一种谈话的氛围,一种谈诗的氛围,一种谈关于雨的诗的氛围。在毛泽东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后,陶斯咏深情清晰地念着李煜的《浪淘沙》,毛泽东却不喜欢,说:“一开口就是落花流水,春意阑珊,没有男人的胸襟和气势。”随后,他又背诵《春夜喜雨》来说服陶斯咏。因为同样是写夜雨,这一首中,诗人由晚上的小雨想到世界万物被滋润,欣喜无比。他又说:“一个寒士,胸襟比一国之君开阔万倍,这才是诗人胸怀。”他自己想寻找的,就是那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胸怀。
  诚然,他说的不尽正确,但我为他的志向折服,为他的眼光折服,为他的胆量折服。我读诗的时候,或者被恰当且华丽的文字吸引,或是陷入作者的经历不可自拔,惭愧未加评论,更不用说批评了。而且,自己主动接触这些精美作品的时间又有多少呢?我又为了什么而读?他心中装的是国家,那我们呢?那雨中的一幕定格在那里,作为一种诗情的体现,也作为一种警示和告诫吧。
  拨开一切文字色彩,走近《恰同学少年》,走近这些人物。我发觉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片段无不包涵着“情”字。师生情、亲情、友情、爱情、同窗情等等。这样就使得人物生动起来,丰满起来。这浓浓的情谊中蕴涵的,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如何育人,朋友如何互助等等道理。
  在同毛泽东的几次交谈中,杨昌济老师发现他对伦理学感兴趣,而且的确是个可塑之材,就把自己译自德文的还未发表的《西方伦理学史》交给他,这是国内绝无仅有的东西,又是手稿,令毛泽东感到欣喜万分。可是,仅仅一个礼拜后,他就还给了老师。杨昌济责备他看书太粗略。毛泽东的回答使他吃惊,毛泽东已经利用几个晚上把几十万字的手稿重新抄了一遍,这样才有充分的时间领会,吸收。杨昌济被他的倔强和好学感动了。
  学生的成材,除了他们自己的天分和努力外,当然要归功于老师的悉心指导。杨昌济老师对毛泽东的点拨,使他在成材路上走得更顺利,更长远,更坚实。他向毛泽东指明了“修学储能,先博后渊”的求学之路。在一个夜晚,师徒灯下长谈。杨老师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下“坚忍”二字,并且坚定地说:“坚者如磐石虽岁月交替而不移,忍者如柔练虽困苦艰辛而不摧,坚忍者刚柔相济百折不回,持之以恒也。”
  杨昌济老师自身修养极高,真正做到了“坚忍”。清晨,打几桶冷水在院子里晨浴,当毛泽东问他是否冷时,他说:“求学路上,比冷水更寒的艰辛不知有多少,若连这一点也承受不了,何谈坚忍?”杨老师自身的习惯使毛泽东加深了对“坚忍”的理解,这不失为一种特殊的育人方法,收到的效果也定然是与众不同。因为看到毛泽东如此热爱读书学习,杨昌济选毛泽东没有课的时候给他课外辅导,他视教书育人为己任的高尚品德使人肃然起敬。同时,我也羡慕这种师生共鸣的状态,他们在知识的天地中越走越远……
  再回忆《恰同学少年》,越来越感觉到她像一本教材。在那里,视野开阔,内心舒畅坦然,眼前有一条道路延伸至远方。鸟语花香,一切生机盎然,我们正欢快而坚定地前行……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7609次访问,全刊已有46833877次访问